本文转自:南通日报
□瞿雁飞
暑期将至,一波“研学热”又将席卷神州大地。从城市巡礼到海外游学,“行走的课堂”稳居青少年暑期生活C位。当无数学子满怀期待踏上旅程,也许更需要思考:研学的目的是什么?如何让研学开启滋养青春、启迪智慧之旅?
活化知识,让学问落地生根。研学实践的核心价值,在于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象体验。在三星堆考古现场模拟发掘,在江南水乡测绘古桥结构,在热带雨林辨识珍稀物种,身临其境观察实践,让凝固的知识瞬间“活”起来,更是科学思维与实证精神的启蒙。
锤炼能力,让素养拔节生长。学习传统手工刺绣技艺,孩子需要耐心倾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讲解,细心模仿复杂工序,这一过程悄然融入专注力、动手能力、团队精神的培养。精心规划一次行程,让孩子学会统筹协调与时间管理;应对旅途中的突发状况,考验着孩子应变与问题解决能力。
启迪价值,让情怀照亮远方。研学的深层价值在于开阔眼界、增进文化理解、培育责任感。走访红色场馆,感悟革命先辈的筚路蓝缕;深入西部乡村,理解脱贫攻坚的艰辛与伟大。“行走的课堂”打破了认知茧房,引导孩子超越小我,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深化家国认同,在真实的社会图景中筑牢家国情怀,为投身国家发展、民族复兴根植初心火种。
当然,光环之下的研学之旅也暗藏隐忧。比如,密集的行程、导游程式化的讲解往往会限缩孩子深度思考的空间;以看歌舞、尝小吃为主的“文化沉浸”难以触及文化认同与责任担当;格式化的报告、精修的照片,这些刻意的研学成果让宝贵的实践探索演变成新的应试赛道。当“行走的课堂”被简化为打卡集邮和成果包装,那它连接书本与生活、个体与世界的教育意义就会“变味”。
让研学旅行真正恪守其教育初心,亟待多方协同发力。政策层面引导保障,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加紧制定相关标准体系,并严格监管。各经营主体应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精心挑选线路,用心设置课程。行业、企业、院校协同联动,培养一批高水平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,打牢人才基础。教育层面实践变革,研学不是孤立旅行,而是与学校学科课程、校本课程的深度反思和融合。必须警惕传统的“预设行程+知识灌输”模式,挣脱功利主义的锁链,回归激发学生兴趣、体验感悟、思考探究的本真轨道。此外,还要注重社会层面的价值重塑,学校、服务机构、媒体、家庭携手营造理性社会氛围,破除对高端、昂贵研学项目的盲目追捧,抵制将研学视为“升学敲门砖”或“身份象征”的心态,共同倡导关注体验本身、关注内在成长、关注社会责任感的理性研学观。
出彩速配-配资股票-配资平台排名一览表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