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5年,在一声枪响中,一位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倒在了血泊中,英勇地献出了生命,他便是瞿秋白。那时,他的妻子杨之华正在上海忙于工作,唯一的女儿瞿独伊则在遥远的苏联留学,完全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的消息。
蒋介石为了震慑共产党,处决了瞿秋白后,必然大肆宣传此事。不久,瞿秋白牺牲的消息迅速传遍国内外,不仅在上海的杨之华收到了通知,远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的瞿独伊也被告知了这个噩耗。
瞿独伊至今清晰记得,那是1935年的一天,她正与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一同在乌克兰的某个州参观游览。突然,她看到几个同学围着一张报纸议论纷纷,偶尔还回头偷偷看她。她的好奇心被激起,想要凑过去一探究竟,但那些同学死活不让她看。她气愤地一把抢过报纸,看到上面赫然刊登着父亲被处决的新闻。瞬间,她眼前一黑,晕倒在地,引起了周围一阵惊慌。
展开剩余85%虽然昏迷了,但瞿独伊仍能听见外界的声音。她听到小伙伴们紧张地说:“她是不是死了?”她想回答自己还活着,却发不出声音。就在这时,一位老师赶来,拿出一瓶香水轻轻为她擦拭,这才让她慢慢恢复了意识。
多年以后,瞿独伊依然清晰地记得得知父亲牺牲时,那种钻心的痛楚和无助。
此后,瞿独伊的精神状况急剧恶化,食不下咽、辗转难眠,严重影响了她的身体和学习,甚至影响了周围的孩子。令人愤怒的是,学校的老师非但没有给予关怀,反而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。
在瞿独伊的状况不断恶化之际,她的母亲突然出现,把她从那个阴暗恐怖的地方带了出来。
那晚,母女俩相拥而泣。瞿独伊年仅14岁,却像个大人一样安慰哭泣的母亲,帮她擦泪、轻声唱歌。也许正是从那天起,瞿独伊逐渐养成了乐观坚强的性格,但她未曾预料,这只是她苦难的开端。
从1935年到1941年,瞿独伊跟随母亲在苏联艰难度日。因杨之华的事业不顺,她们经历了许多窘境,生活异常困苦。直到党中央派遣任弼时来苏联,她们的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。
1941年,随着苏德战争爆发,瞿独伊和母亲踏上归国之路,怀揣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。然而,在途经新疆时,她们又遭遇了新的困境。
当时,新疆地方官盛世才暗中与国民党勾结,散布谣言诋毁共产党。共产党人决心抗争,但经过漫长斗争,最终仍然失败。
最先被捕的是毛泽民等一批男同志,随后两三个月内,其家属也被软禁。他们被分开关押,男女和儿童分别被关押在两个院落中。尽管失去自由,大家仍相互鼓励、互相安慰。
随着时间推移,情况愈发严峻,敌人多次转移他们,生活条件恶劣。每天仅提供两顿饭,食物是一桶毫无油水的烂白菜汤和掺杂沙子的馒头。
被囚禁的日子异常艰苦,许多人因病倒下离世。即便身处绝望之中,瞿独伊始终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。
一方面,她不断从母亲那里汲取力量。杨之华多次叮嘱女儿:“被捕只是暂时的困境,别灰心,总有一天真理会战胜谬误,审判那些反动者。”
瞿独伊曾亲眼目睹母亲被押去审讯。她眼中的母亲,虽然被敌人挟持,却步伐坚定,昂首阔步,无所畏惧地走出牢门。
在审讯中,母亲大声揭露盛世才的阴谋,面对死亡威胁,她冷静应对,凛然正气的身影深深烙印在瞿独伊心中。
另一方面,爱情也成为瞿独伊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在软禁期间,她结识了同样被关押的年轻男子李何。李何,原名洪履和,福建人,曾在厦门大学、中山大学就读,期间加入共青团,积极参与进步运动。抗战爆发后,他奔赴延安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抗大学习半年后,李何被派往新疆工作,不料遭盛世才叛变被捕。
当时,瞿独伊刚从苏联回国,中文不太流利,李何热心帮助她学习,两人慢慢萌生感情,最终结为夫妻。
虽然身处囹圄,他们彼此相依,互相扶持,共同度过艰难岁月。
瞿独伊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四年,直到1946年形势才开始好转。
那年,国共两党在重庆展开谈判,毛泽东和周恩来要求蒋介石释放被关押在新疆的共产党人。蒋介石同意释放,并派张治中负责此事。
其实,早在1923年,张治中就与杨之华结识,两人是上海大学同学,瞿秋白则是他们的老师。得知杨之华母女被关押,张治中立刻派人探监,并告知她们即将获释的消息。
不久,张治中克服种种困难,成功营救了被囚禁的共产党人,并安全护送他们抵达延安。
解放后,瞿独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她和丈夫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,一直干到新中国成立。看似生活渐入正轨,但她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。
年轻时,李何患有心脏病,囚禁期间身体遭受严重摧残。医生建议多休息,但作为新闻工作者,他无暇休息,长期劳累使病情急剧恶化,最终病倒。
人生最后阶段,李何终于放下工作,在家静养,他留给瞿独伊最深刻的话是:“我现在得了心脏病,走不动了,要是能走动,我还会去上班。”
1962年,瞿独伊失去了丈夫,陷入深切悲痛。幸好母亲、儿子及同事不断给予支持和鼓励。然而,悲痛未缓,她在哈军工读大学的儿子克林被诊断出患肠癌。
当时医疗水平有限,癌症无药可治,瞿独伊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饱受病痛折磨,心如刀绞。
杨之华十分心疼女儿,担心她承受不住,于是让自己的外甥女到医院陪伴瞿独伊。尽管如此,瞿独伊依然坚强,处理完儿子的丧事后,立刻投入到新的学习中。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,唯有工作和学习才能让她暂时忘却心中伤痛。
亲人连续离世,使瞿独伊长期陷入痛苦深渊。1966年后,风云突变,她又经历了新一轮磨难。
1973年,杨之华含冤去世。临终前,她最牵挂的便是女儿瞿独伊,担忧女儿自小在苏联生活,不适应中国的风俗人情。但她低估了女儿的坚韧,实际上,瞿独伊继承了父母的乐观和坚强,无论生活多么艰难,她都能微笑面对。
母亲去世后,瞿独伊四处奔走,为父母平反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1977年7月,杨之华的冤案得以平反。
1979年,为弄清父亲的冤屈,瞿独伊拜访了许多党的领导人,甚至不惜亲自找上杀害父亲的宋希濂。
1980年,瞿独伊迎来60岁生日时,父亲的平反昭雪终于尘埃落定。这位刚迈入晚年的老人,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风霜。
据身边亲人回忆,瞿独伊性格开朗活泼,酷爱唱歌跳舞,即使满头白发,依然热爱生活。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,陪伴她走过了漫长而丰富的一生。
2021年,瞿独伊在北京安详离世,享年整整100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出彩速配-配资股票-配资平台排名一览表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