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古代科举取士,文臣名相之数,福建与江西二省,难分魁首之冠!今天小雪就将闽赣两地十大名相罗列出来,姑且做个相较,看看哪家更具文臣宰辅之风采?
福建第一位,曾公亮,三朝宰相,泉州晋江县人。曾支持范仲淹变法,后来拥立宋英宗即位,反对曹太后想要英宗改称亲父为皇伯,又为朝廷举荐了王安石、司马光,后来又支持王安石变法,但由于新法偏激,他与王安石发生分歧,最终罢相,后来还是被宋理宗列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
江西第一位,文天祥,南宋状元宰相,吉安庐陵县人,即今青原富田人(或说吉水人)。元兵南下之时,文天祥散尽家财,募兵勤王,在南宋帝后投降后,他依旧不向元廷屈服,带兵游走于闽、赣、粤三地进行抵抗。崖山海战前,文天祥兵败被俘,元朝君臣对他大为敬重,甚至许以当朝第一宰相之位,文天祥坚贞不屈,被关三年后,元世祖敬佩其为人,本想将其放归故里,后因南宋降臣衢县留梦炎进谗,最终使得文丞相就义燕京。元世祖始终不忍加害,后追封其为大元中书平章事、庐陵郡公,谥号忠武。曾公亮与文天祥相比,恐怕不相伯仲,论名气,曾公略输于一筹。
福建第二位,章惇,南平浦城人。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,宋哲宗时期宰相。他的好友苏东坡曾说,他是一个恃才傲物、杀伐果断、大胆敢为的绝世奇人。岳飞之孙岳琦都将其视为偶像。不过据说,章惇性情之所以如此怪僻,与他离奇的身世有关,有史料记载说他的生母居然是他的外婆。
哲宗时,章惇为了彻底打垮保守大臣,曾想废除宋英宗高皇后的封号,并将司马光的坟墓捣毁。英宗早逝,向太后与大臣想要扶立端王赵佶为帝,章惇当面不把太后放在眼里,直说端王轻佻,不能为帝。可最后向太后与诸大臣还是扶立赵佶称帝,这就是宋徽宗了,章惇因此失意被贬。若当年太后听从章惇之议,恐怕北宋就不会有靖康之耻了。
江西第二位,王安石,抚州临川县人。宋神宗时期名相,为了改变宋太宗以来北宋百余年软弱可欺,国财不足,冗官腐朽的局面,王安石鼎力辅佐神宗发动熙宁变法,欲图使北宋恢复汉唐时的盛况。可惜北宋已积重难返,王安石又太过性急,无法协调各方的关系,加上宋神宗对变法的看法,与王安石也有出入。
他更倾向于积财用兵,灭夏平辽,而非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的礼制法度,所以变法八年,王安石就被罢相,后来十余年时间,宋神宗都在挥霍熙宁变法的积蓄,与西夏死磕,从而导致北宋王朝每况愈下。不得不说王安石虽为能臣名相,却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。章惇出于王安石门下,自然安石更胜一筹。
福建第三位,李纲,南平邵武县人。北宋末,南宋初年宰相。金人围困汴京时,李纲坚决不允许宋钦宗逃往邓州,并且全力主张与金国决战,可由于宋钦宗太过懦弱,最终屈辱地向金人投降,才酿成了悲惨的靖康之变。后来李纲又全力支持宋高宗赵构对抗金人,却遭到老乡黄潜善的挤兑,最终罢相被贬,病逝于福州。
江西第三位,赵汝愚,饶州余干县人。南宋时期的状元宰相,文武全才,他又是宋太宗的八世孙,宋光宗堂哥。宋孝宗、宋光宗父子都非常器重他,后来光宗与禅位后的孝宗关系不和,赵汝愚从中斡旋,原本油盐不进的光宗居然只听堂哥汝愚的劝告,才有所缓和父子关系。
后来光宗一直被李皇后挑唆,以致精神失常,孝宗驾崩,都不出来主丧戴孝,于是赵汝愚毅然挺身而出,说服太皇太后吴氏,支持宋宁宗提前即位,这才使江山无主的南宋转危为安,可后来吴太后的外甥韩侂胄居心叵测,为了抢功,诬陷赵汝愚以太宗子孙自居,想要谋夺帝位,从而使这位刚直的宗亲大臣,不堪受辱,自尽于流放途中。后来他还是被列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李纲名气虽大,然而论稳定社稷之功,恐怕要败于赵汝愚之手。
福建第四位,杨荣,建宁府建安县人,即今南平建瓯人。明代四朝宰辅,与江西杨士奇、湖北杨溥合称三杨。起初深受明成祖器重,后来支持明仁宗即位,在明宣宗时平定汉王叛乱有功,从而位极人臣。唯一让后人诟病的是,明宣宗时交趾作乱,杨荣力主撤兵。不过明代有仁宣之治,其人功不可没。
江西第四位,杨士奇,吉安府泰和县人。与杨荣同为四朝宰辅,不过他身为三杨之首,自然地位和影响力要高出一截,唯一让人遗憾的是,杨士奇晚年因儿子在老家与人争地,竟落下了侵地杀人之罪,这就使得他晚节不保,后来明英宗时,宦官王振弄权,他也没有办法匡救朝廷,从而让人叹息不已。杨荣、杨士荣相比,堪称平手。
福建第五位,吕惠卿,泉州南安水头镇人。王安石变法时,将其提携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,拜为副相。天下人都说安石为孔子,惠卿则为颜渊,而司马光则说安石人品没问题,惠卿却像汉武帝时巫蛊之乱的奸臣江充,不能重用。
后来王安石暂时被罢相,吕惠卿上位成为宰相,便百般排除异己,阻挠王安石再次入朝,从而触怒了极为信赖安石的宋神宗,后来范仲淹之子范纯粹,还有后来的名相章惇、曾布、蔡京都与之交恶,吕惠卿被贬庐州去世。
江西第五位,夏竦,九江德安县人。文武全才,宋仁宗时期宰相,曾一度被任命主持对付西夏的军事,西夏对夏竦也非常忌惮,他治军用兵极为严酷,从而得罪了不少人,不喜欢打仗的朝廷文臣们也时常攻击他,他为官期间还提拔了庞籍这样的名将,不过后世戏说将夏竦、庞籍都沦为了奸臣。名相范仲淹也受到过夏竦的提携,而庞籍后来也提拔了名将狄青。夏竦、吕惠卿都曾带兵西北,重创西夏,不过吕惠卿背弃恩师王安石是事实,所以惠卿不及夏竦也。
福建第六位,洪承畴,泉州南安人。明末出任过三边总督、兵部尚书,击败过闯军。后出任蓟辽总督,在松山之战被清兵所俘,最终降清,被抬旗隶属于镶黄旗汉军包衣。当时崇祯皇帝还以为他已殉国,并在宫中大为痛悼。洪承畴很快成为清廷的第一位汉人宰相,并为清兵入关,扫平南明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定策之功。可到了乾隆年间,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,却把洪承畴定为了贰臣叛将。
江西第六位,王钦若,临江府新喻县人,即今新余市人。他在宋真宗时出任副宰相,一味迎合圣意,与刚直宰相寇准为敌。后来他又与丁谓等人一同为真宗搞出了天书祥瑞,泰山封禅的闹剧,从而被世人称之为五鬼。后来宋仁宗即位,他出任宰相,丁谓当时想要同时架空仁宗、刘太后,自己独揽大权,而王钦若却没有与其同流合污,反而一心维护仁宗的权威,从而得以善终。王钦若虽为阿谀之臣,却还有底线,比起洪承畴变节投敌,自断脊梁,还是要强多了。
福建第七位,蔡京,莆田仙游县人。宋徽宗时期宰相,位极人臣,甚至被尊奉为太师。他起初得到司马光的赏识入朝为官,后来又以新法派的名义,为宋徽宗敛财揽权,深得徽宗器重。与徽宗一同打造了宣和盛世。徽宗对他甚至常以家礼相待,他也劝说徽宗要及时行乐,徽宗于是又将自己的爱女福金帝姬嫁到了蔡家(这位公主下场可谓极惨),后来金兵南下,汴京危急,蔡京遭到天下人的挞伐,最终死于流放途中。
江西第七位,严嵩,袁州府分宜县人,即今新余人。明嘉靖年间内阁首辅,排除异己,贪腐成性,为世人所不齿,然而他为相期间,一心侍奉嘉靖帝,为其大肆敛财,同时供应北疆和抗倭军费,实为背锅也,后被抄家流放,饿死于墓舍之中。蔡京与严嵩相比,同为奸相,严嵩尚有敛财之能,蔡京纯为败国蛀虫也。
福建第八位,叶向高,福州府福清县人。万历三十五年,成为内阁首辅。明光宗泰昌元年,又出任首辅,明熹宗天启四年,因宦官魏忠贤弄权,叶向高无力对抗,从而乞求辞官归田。他为相期间,一直都拼了命地调和朝廷与东林士大夫之间的矛盾,可最后收效甚微,无力挽救大厦将倾、积重难返的大明社稷。
江西第八位,晏殊,抚州临川县人。宋仁宗时期名相,他为相期间最大的贡献,不是功绩如何了得,而是为北宋王朝带出了一大批名相、名臣和名人,范仲淹、韩琦、文彦博、欧阳修、王安石都曾受到过他的栽培与提携,富弼则成为了他的女婿,以上数人后来全都成为了北宋名相。叶向高与晏殊相比,自然相差甚远。
福建第九位,吴充,南平浦城人。宋神宗时期宰相。他的儿子娶了王安石之女,他的女儿嫁给了欧阳修之子,与江西人可谓真老表!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,所以安石罢相后,他很快成为了新宰相,并请求召回司马光来共理国事,可后来吴充又遭到保守、新法两派大臣挤兑,最搞得里外不是人,罢相后当年就去世了。
江西第九位,刘沆,吉安永新县人。宋仁宗时期宰相,他与晏殊类似,提携了不少士子名臣,欧阳修就是其中一个。据说欧阳修仕途不顺的时候,是刘沆力荐他留在朝廷修史,最终成就了著名的新唐书。后来刘沆罢相被贬,已成为皇帝跟前红人的欧阳修却没有出手相助,从而使得刘沆长子刘瑾对他忌恨颇深,也为后来欧阳修多次被贬埋下了伏笔。吴充与刘沆相比,自然低下一头。
福建第十位,黄潜善,南平邵武县人。南宋初年宰相,因极能迎合宋高宗之意,从而深受青睐,起初与李纲分别为左右丞相。而黄潜善却处处与老乡作对,一味怂恿赵构偏安南方,主动放弃中原疆土,并向金人乞和,从而遭到天下军民的痛恨,最终被贬同梅州,同年病逝。
江西第十位,曾布,抚州南丰县人。唐宋八大家曾巩的亲弟,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。宋哲宗时期与同僚宰相章惇不和,后章惇惹恼向太后、宋徽宗,曾布借机扶立徽宗即位,从而出任宰相。可后来他还是斗不过善于奉迎的蔡京,最终罢相被贬,病逝于润州。黄潜善为人太过不堪,自然比不过曾布。至此,看官们认为福建与江西的十大名相对比,究竟哪家更能光耀古今呢?
出彩速配-配资股票-配资平台排名一览表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